1、说人话,一句话就让消费者有画面感。在购买时,你可以使用任何语言;但是你在卖货时,只能使用消费者语言。什么意思?就是要用消费者听得懂的语言,尤其是互联时代,有些专业名称,你根本没法去解释,所以你要学会打比喻。
比如,什么叫直播秀场?可能你要解释半天,但是用类比法,你说“线上夜总会”就明白了;什么叫直播卖货?可能你也要花点时间解释,但是用类比法,叫“有声有色的聚划算”,一句话就够了;什么叫VR,很多人不懂的,但是你说“装了电视屏幕的眼镜”,就好理解了;什么叫AR,也是不理解的,但是你说“高级投影仪”,就懂了;你说我的这个热水器很节能,消费者是没感觉的,但是你说“1°电在家泡温泉”,马上就有画面感了,那么大的水量,还只要一度电,想想泡温泉的感觉真的爽歪歪。
2、找准一个痛点,聚焦放大,说透购买理由。营销,说白了,就是要解决消费的“要”和“怕”。要什么,怕什么?就是要能解决我痛点问题的产品解决方案,消费者要的不是蟑螂药,要的是家里没有蟑螂,这是痛点,所以你不能老是说你蟑螂药怎么样?所以,购买理由怎么说?
我觉得地摊上的那句经典购买理由真的是好:“蟑螂不死,我死”。然后再加上数据支撑“当天见效,三天杀绝,无效退款”。别以为这样的广告很LOW,其实很有效。
我们来解析一下:你是不是要家里没有蟑螂?这是痛点。你是不是怕蟑螂药没啥用?蟑螂不死,我死,无效退款,你还怕呀?
其它领域的生意也是一样,找准你卖的产品的核心痛点,然后聚焦这个痛点,给出解决方案,然后用事实和数据,或者体验打消购买疑虑。
地板耐不耐刮擦?这是痛点。你怎么诉求和打消疑虑?衣服洗不干净?这是痛点。你怎么诉求和打消疑虑?外面吃饭不卫生,这是痛点。你怎么诉求和打消疑虑?
3、提升性价比感知,让消费者感觉占便宜。消费者在看到一个产品及其价格时,本能的会对该产品的性价比有一个感性、不精确的直观衡量。比如对于同样档次商品,体积更大的商品“性价比”感知更高,所以你去看卖电饭煲,人们都喜欢把内胆拿起来,看重不重?后面商家直接就把内胆的重量加大,让消费者拿起来的时候,感觉很沉,给人的感觉这品质杠杠滴,所以价格差不多的情况下,我的品质更好,觉得性价比就更高。
提升“性价比”感知有两个方向可以考虑:一是提升感知价值,二是降低感知价格。只要能达到这两个目的其中之一的措施,都能提高“性价比”感知。
提高产品复杂度可以提升“感知价值”,就是通过增加产品组合的复杂度,提升感知价值。所以你看老罗直播的时候,卖个头牌的喷雾定型发胶,要98元,你可能还是觉得贵,但是送个价值50元固体的定型发胶,再送个其它赠品,告诉你相当于5折,三个一起只要68,你是不是瞬间感觉超值!而实际上,后面赠送的这些物品,并没有使商品总成本增加多少,但却通过提升产品组合的复杂程度,极大提升了“性价比”感知。
4、学会借势傍大腿,降低消费决策成本。每个人在做决策的时候,都会承担相应的决策成本。我会不会被坑了,假如产品不好怎么办?有哪些人在用了?会不会买贵了等等这样的决策成本。降低决策成本方法很多,先讲两个:公众符号背书和风险逆转。
公众符号背书就是用一个大众熟知且认可的符号为你做担保,比如:XX行业协会认证、XX明星代言、单品热卖10万+…目的是让受众感觉有XX帮着说话,被坑的风险会小一些。
风险逆转,就是把消费者可能承担的决策风险,全部或者部分转嫁到商家头上。比如“七天无理由退款”,比如很多培训班的“包过班”,都是这个营销思路。目的是让消费者觉得:哪怕我做了错误的决定,这个损失也是能被挽回的。
5、学会用稀缺原理,制造感性冲动。我们买东西犹豫不决的时候,导购员常常会说:您运气实在太好了,现在这个东西正在做特价活动,活动时间就是到今天截止。明天来买的话,价格就高很多了。
直播间里,主播老是强调上线5分钟。这里导购员和主播就用了“限时”的稀缺性原理。这往往使人们产生“现在不买就会吃亏”的感性冲动,最终做出购买的决定。
当你给你的产品增加了“限时”(有限抢购、限时打折)、限量(定制版、限量版)的元素,形成了“错过悔终生”的直观感受,注意力都被“稀缺性元素”分散掉了,因而最终形成购买决定。
1.2025(第11届)中国润滑油品牌峰会暨厂商对接会,7.7-8日,无锡;
2.嘉宾分享内容预告+参会名录;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