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企业的成长都有原罪,比如现在某知名的上市润滑油企业,曾经号称是长城第二,某企业更是号称地下美孚,至于说自己是美国品牌、英国企业的,更是多如牛毛,稍微正规点的是在香港注册一个擦边企业名称,然后就开始忽悠客户,如今,这些手段在经销商层面已经透明了,开始向终端门店下沉,还借助了很多新的互联网打法。
1、卖不掉退款。有些公司这样承诺客户,你只要出门店,公司出货品,公司出出广告费,公司出人员…共同举行一场轰轰烈烈的客户回馈活动。有的还信誓旦旦的保证:货品卖不掉,可以全额退货,让你没有任何后顾之忧。
你憧憬着“零风险做活动,坐着就收钱”的美梦,现实却异常的绝情:促销非但没有太大的效果,活动结束后还会有很多货品积压在你的门店里。最后,公司大多会接着忽悠:这些没有卖完的货品,你先不用急着退回公司,等隔段时间,公司再来帮你操作一场大型的活动。
2、做引流赋能。常言道外来的和尚好念经,一些公司常常会请来第三方引流机构,借着第三方成功案例的背书,给你灌迷魂汤:只要门店进货达到一定金额,公司就出钱请第三方帮助门店操盘一场大促,一场活动做下来,就能帮你收到门店大半年的收入。
这些第三方不仅额外收取活动费用,还要包食宿,他们的打法常常是“以低价冲击市场”,送产品、送保养、送折扣,活动看似很热闹,结果单单没利润,活动过后都是服务支出,甚至还补了一大批货,就压在库里。
3、用返利诱惑。为了实现独销或专销,公司会给你说:完成多少订货任务,给你做门头做装潢,或者带你出国旅游,但需要全年完成多少订货量。你以为占了便宜,其实,你进货价格肯定和同行有区别,羊毛从来不会出在猪身上。
更多的是不定期举办特惠活动,总是在你准备进其他品牌货时,活动就来来了,在差价面前,很多人就下单,却忘了,折扣打的越大的产品,一定不是主流产品,当货到了后,就要靠你来想办法卖出去了。
企业向门店转移库存,这种商业行为的本身无可厚非,但企业只知道转嫁风险,而不想办法帮助门店消化库存,那就有些过了。作为门店,引流、价差都是表面,留住老客户,才能细水长流,拔苗助长的营销,只会透支未来,我们一定要捂紧自己的口袋。
2025.06.01 | 润道 | 1827次围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