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分润滑油企业都知道按订单生产,甚至提出精益化生产管理,有的甚至要求客户款到才生产,但几乎是没有用的,产品库存依旧不断堆积,尤其是一些冷门产品更是在角落吃灰,这是怎么回事,有改善的办法吗?
我们日常生活中,买米买菜都会安排一些富裕,像鱼肉等食材,还会多买一些,放在冰箱里,原因很简单:一是没必要每天去买菜,二是批量购买更便宜,三是突发天气下不至于没有菜。在企业经营中也类似,每个企业做需求预测时,都会包括一定的安全库存,以应付变化莫测的市场,或可能的供应中断,经历过3年口罩的都懂的。
比如,经销商本来需求是1000件货,但可能想厂家下1200的单子,他想的是【万一卖的好呢】,一家经销商这样还无所谓,但100家,200家就是一个可怕的数字;还有春节前后、季节产品,都需要提前备货,为避免缺货而少赚钱,厂商都会做好充裕的准备,但如果遇到暖冬,市场突变,就可能造成巨大库存,像2024年春节期间,返家自驾人员就少很多,未来,春节大迁移会越来越小,备货数量就需要缩减,像防冻液更要按订单生产。
为了达到生产、运输上的规模效应,厂商往往批量生产或购货,以积压一定库存为代价,换取较高的生产效率和较低成本。比如市场需求是10个,生产、采购的最小批量是100个,那就订100个,但厂家并不知道,而是按照订单的100个准备未来的产能、库存。在需求减缓或产品升级换代时,代价往往巨大,导致库存积压乃至呆滞。这就需要我们调整订货政策,取消批量优惠,降低批次定量标准,减少客户的库存风险和资金占用。
营销部门在度指标、季度指标、年度指标的驱动下,打折、促销就成了销售利器,尽管大家都不受益,但你不打折、促销,竞争对手会啊。像统一润滑油每年12月18日举办的年会,动辄订货几个亿,不仅给折扣,还把未来的需求提前,到头来整个供应链很难从中获利,人为导入的波动反倒造成更高的成本。而这样操作的润滑油企业很多,造成生产波谷,这都是浪费、成本。但这个无解,企业也想圈钱、锁客。
而所谓的行情波动,也传递虚假需求信息,导致供应商错误地解读市场需求,从而过量生产。比如预期基础油涨价,经销商会囤货,工厂也会大批采购,但这几年来,所谓的行情很多是炒作或政策变动,和市场需求变化关联很小,像2022年全年调价函漫天飞,但市面的机油价格却是一跌再跌,整个销售链条都不敢进货,企业的库存不断增加。而2024年,价格不断下滑,经销商订货谨慎,厂家生产难以保持连续。
随着润滑油市场进入跌量阶段,即使你的企业依旧保持增长态势,在生产备货上,也要保持谨慎态度,最好的方式是442模式,就是按历史平均销量,成品生产4成,半成品4成,原材料保留2成,这样,随时可以满足市场需求,半成品也可以随时通过调整配方,可以生产为其它产品。
1.2025(第11届)中国润滑油品牌峰会暨厂商对接会,7.7-8日,无锡;
2.嘉宾分享内容预告+参会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