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销矛盾历来已久,不管是市场蓬勃发展,还是经济低迷下,总会出现销售和生产能以协同的尴尬,不管哪种情况下,无谓的库存总会出现。按说,增量市场下,由于【牛鞭效应】,需求信息不断向上传递,层层加码,造成库存增加,但为什么,明明市场需求不足,还是会出现库存短期呢?
正常情况下,客户说预测是100件,销售不信任计划,万一供应不足怎么办,那就告诉生产部门是120件;生产不信任采购,就让采购按140件来准备;采购不信任供应商的供货能力和准确性,告诉供应商是160件。好了,几十家几百家客户的预测造成的偏差,就是一个天文数字了。尤其是季节性产品,比如防冻液,还有春节前的囤货,都会出现库存偏差。
当经济不景气时,层层加码就变成层层打折,一切都倒过来了。一线销售报100,销售经理想,经济看上去不景气,万一达不到怎么办?就给总监报80;总监担心做不到,报给老总的就成了60。最后,等客户要货时,结果库房里没有,然后紧急订货、生产,由于担心短缺,各区域又开始追加订货,你多要1成,我多要2成,等一地鸡毛过去,搞不好又成了新的库存积压。想想,2019年华为被制约时,想方百计的囤货,结果快6年了,华为还在消化骁龙6…
牛鞭效应和短缺损失,造成了需求预测的不确定性,供应链的自然反应是要么增加库存,要么增加产能,需求变动越大,供应链上各环节的产能、库存变动就越大。这几年,多家润滑油企业扩建、新建后,突然懵逼了:原来急吼吼的订单在哪里?表现就是:在短缺时建库存、建产能得加急赶工,运营成本高昂;过剩时消化过剩库存和产能,意味着库存积压,产能利用率低。一会上坡一会下坡,都给供应链带来很大的挑战,打碎了牙齿往肚子里咽。
忙的时候忙死,闲的时候闲死,都是成本。《中国润滑油行业白皮书》揭示,2023年全国设计产能超过5500万吨,而润滑油消费量是420万吨,产能严重过剩,而2024年润滑油消费量更是进一步下滑,预计总量在380万吨内,就这样的残酷限制,我们大部分企业还经常出现暴库、缺货的轮回怪象。还出现接了一个大客户,扩充设备任何增加产能后,客户又更换了供应商,工厂欲哭无泪:裁员、关厂,甚至倒闭,或许是2025年后的主旋律。
最典型的案例是3年口罩期间,各路人马都上马口罩生产线,包括我们润滑油圈的企业,一班变成两班,很快就是三班倒,设备也从几万到几十万,每天电话不断,都在催货,还是赶不上客户的需求增长,总算人员、设备配齐了,还没来得及喘口气,也就是2021年夏天吧,突然间订单都消失了,催货电话一个也没有了,一年不到,设备就停下来,车间开始积灰。不要觉得是这样的场面还很遥远,2025年初,已经有多家润滑油厂开始停工,有老厂的用老厂,新厂就摆着看着。
润滑油行业的惨淡不是周期规律,而是将一直下坡,汽车保有量的增长,赶不上换油周期的延伸带来的下滑,尤其是新能源电动车的快速增长,润滑油行业已经是夕阳产业,聪明的企业,手头随时放着一堆现金,时刻准备过冬。尤其是宏观政策的不确定性,别说广泛、风电、新能源,哪个政策长久过?能坚持30年的政策,就是人口、房地产,可以说,中国的企业一直在走钢丝,润滑油圈里就一个消费税,各地的解读就不同,说不定随时被动违法。
保守,是长命的不二法门。保守,有时候并不是什么坏事情:发展的前提是要活着,太冒进,死得快,不是好事情。想必现在你能理解了,为什么那些欧美日的名企,在产能扩张上是那么保守了:这些企业都是身经百战,经历过多轮的起伏动荡,吃了多少苦头后才变聪明的;而那些激进的公司呢,则大都因为冒进而死在路上,早成了关停并转的对象。
如果有分厂又怎么管理,如果海外还有工厂呢?供应链的管理更是难题,为此,我们将邀请安美科技为我们在2025中国润滑油品牌峰会上做全面分享,欢迎参加,和几百家润滑油企业老总们面对面交流,拓展商务。
1.2025(第11届)中国润滑油品牌峰会暨厂商对接会,7.7-8日,无锡;
2.嘉宾分享内容预告+参会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