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住的小区才入住不久,,每天早晨就开始有了小摊贩来摆早摊。在大门口两边一溜排的早餐摊点热气腾腾,香味飘散。小贩热情吆喝招呼客人,各个摊点食客川流不息,生意红红火火。有时候,市里要开个会、或者有个检查团什么的,这些早摊点也会被代红箍的人提前告知躲几天,分头一过,又蜂拥而归,依旧营造一块小小的但繁荣的市场。
是什么让他们的嗅觉这么灵敏?是需求,是利益的诱惑。这个小区都是在大学城里工作或经商的,整个小区人口就有近万名,许多人或是没有条件料理早餐,或是没有时间要赶时间,于是“早餐经济”就构成了市场需求。需求是市场的动力,必然引来供给。
在我才搬来的时候,小区的人还不多,许多还在搞装潢,早餐点也不过几个而已,也没什么花样,除了南京人爱吃的饭团、糍粑、馄饨外就没有别的了。两个月不到,小摊点就达到了近20家,为什么?引为是早餐需求大于供给,这小区每天上下班的人足有三四千人,按平均每人早餐1.5算,光早晨这短短的两个销售就是五六千元的市场容量。按每个摊点可以供七八十个人吃饭算,怎么也要20来家才可以满足这个市场。这样每个摊点每天可以收入到二三百元,已经大大超过了行业的平均水平了。于是,摊点就自发增长到了20多家。这种市场自我调节机制被亚当·斯密称之为“一只看不见的手”。于是乎,西方经济学的经典模型:需求→供给→均衡的理论在小区门口演绎的完美无缺。
当然,这些小摊贩是决不知道什么亚当斯密、凯恩斯、马歇尔等西方经济理论的鼻祖们,但活生生的市场规律让小摊贩们找到了自己的市场定位总是比理论有生气。
较高的赢利水平自然吸引了更多的摊点到此,竞争开始加剧了。于是,产品差异化开始出现了,摊点是各显神通,一个摊点是油炸萝卜饼、鸡蛋饼;一个是糯米饭团,有黑米的,也有白米的,满足不同需要;一个是支了几张小桌摆的馄饨摊,桌上的作料一应俱全,有小虾仁、葱花、辣椒油、香菜等等;一个是煎饼卷油条,外加天津大麻花;还有的专门卖鲜奶和豆浆……大部分都是快餐形式的小吃,满足了人们边走边吃的需求,每个摊位都准备了小巧的塑料袋和纸巾,装豆浆的有杯子,也有长塑料袋包装,一切都是服务于上帝——食客。各摊点的同类产品避免了同质化的竞争,又满足了顾客不同的消费偏好,不仅对市场总量维持了均衡,维持了品种之间的供需平衡。
这些小摊主蒙的竞争策略和品类策略,自觉地运用了差异化竞争理论。反观我们大大小小的企业,价格战、促销战,终端拦截、高空打击什么的,与这些没有文化的小老板们的战略管理相比都有点相形见绌,虽然这些大公司有成把的市场调研、营销企划之类的人才,而且许多都研读了许多所谓的经典书籍,但我们这些可爱的小老板们却着实要让这些个专业人士汗颜。
这天,看到一个新加入摊位,在小推车前摆放了一块大大的牌子,“广州风味:米粉”虾米是一行小字“三块钱一份,不好吃不要钱”,看来这个老板要推出新品了。他的小桌干净,东西摆的整整齐齐,倒也吸引了不少的人。以广州的牌子来吸引人,以价位来促动食客,以承诺来让食客下决心,看来这个老板还是动了一番脑筋的。
在成本管理上,这些小摊点的精细化程度一点也不逊色于那些大公司。比如,这里有三个蒸饭摊,由于产品同质化,竞争就空前的激烈,摊子甲自己不炸油条,只用旁边摊位的;摊子乙自己炸油条,还卖豆浆;摊子丙和乙差不多,但佐料更齐全,有芝麻、榨菜、萝卜干、糖、虾仁等。自己炸的油条外脆内酥,而从各比拿来的油条却放一会就冷了,现炸现包的却是糯米的清香和油条的油香浑然一口,再放些糖就更是好吃。而冷油条是咬不断曳不动嚼不烂,虽然吆喝也是食客寥寥无几——虽然价格一样。不是不想炸油条,但炸油条也是一门技术,不是你想做就能做的了的。看甲落魄的样子,不禁想到功败垂成的公司,“有心杀贼,无力回天”啊。乙和丙的竞争也不是没有,这不,这个月里丙搞了个月卡,只要你交了钱就可以领取一张卡,吃一次就在上面做个记号,这下经常不带领钱的人有福了。细节决定成败,经常在其摊位前排个短短的队伍,女摊主马力地裹着一团团的饭团,生意让她脸上充满自豪。其实,她除了销售好外,成本更是取得了经济规模,除了炸油条,还炸年糕、火腿等,油锅的功能得到了充分的利用,卖不完的蒸饭,经加工后油炸就是糍粑。看,产供销一条龙,低成本扩张就实现了。
当我们的企业不断的向三四级市场拓展、物流整合、资源共享、大打差异化的时候,能否看看你我家门口的这个市场缩影呢?
1.2025(第11届)中国润滑油品牌峰会暨厂商对接会,7.7-8日,无锡;
2.嘉宾分享内容预告+参会名录;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