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汽车后市场并不存在价格战的现象,也没有形成很清晰的流量概念。流量和价格战在很大程度上跟随着互联网思维和资本投资进入行业,一方面,互联网打破行业信息壁垒,使得配件和服务价格更为透明;另一方面,互联网从业者跨界进入汽车后市场,直接带来了价格战的手段。
2014年,大量资本进入汽车后市场,也由此掀起了行业的价格战序幕,无论是利用“1分钱洗车”的方式,还是“99元小保养”的方式,本质上都是用烧钱换流量,也就是所谓的抢客流。
抢客流的核心逻辑是,行业本身不缺流量,而发起价格战的头部企业想让流量集中化,比如一个区域本来10家门店,1000个客户,平均一家门店100个客户,大家过得都不错。
现在有一家门店利用洗车、保养等项目展开低价引流,将1000个客户中的800个集中到自己的门店,其他200个客户平均到9家门店,一家20个左右,这9家门店当然过得不好。然而,这就是头部平台型企业崛起所依靠的简单粗暴的方式,即烧钱换规模,规模换效率,效率换品牌。
这个时候,发起价格战的企业首要关注的是客户数量,先把客户圈起来,至于客户质量如何下一步再说。
在流量逻辑之外,抢客流在项目层面的逻辑是:将洗车、保养等频次高、相对标准的项目当作入口项目,这些项目可以不赚钱甚至亏钱。抢客流阶段吸引的大量客户形成了客户基数,门店再将其中一部分客户转化到盈利项目。
总得来说,在抢客流时代,一方面,门店设计了明确的入口项目和盈利项目,前者用于引流,后者用于盈利;另一方面,抢客流量完成后会做进一步的客户筛选。值得注意的是,这套逻辑的可行性依赖于两个前提:一是行业的整体流量尚可,车主的消费水平和意愿较高;二是入口项目到盈利项目的转化率比较可观。
不过,从2022年开始,低价引流基本上破产了,这里面就有几个主要原因:一是资本退潮,低价引流的资本弹药没了;二是汽后需求端出现变化,低价无法激发或创造需求;三是车主对低价引流也产生了免疫,一部分车主,只为低价引流项目买单,只接受低价服务,一部分车主,甚至开始抵触低价引流。
其实总结下来很简单:车主消费理性了,抢客流抢到最后都是薅羊毛的车主,转化逻辑根本行不通,导致低价引流的最终结局是“累死自己的同时再饿死自己”。
1.2025(第11届)中国润滑油品牌峰会暨厂商对接会,7.7-8日,无锡;
2.嘉宾分享内容预告+参会名录;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