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所谓的一些高端品牌甚至奢侈品牌,数量稀少,而真正存货的品牌绝大多数都是普通的性价比品牌,日化行业的宝洁,饮料行业的可乐,快餐领域的麦肯,咖啡赛道的瑞幸,在消费领域,没有一个消费者和自己的钱袋子过不去,市场结构是金字塔式的,所有行业,低端市场才是最庞大的,塔尖市场很小,螺蛳壳里做道场是难以涌现品牌的,所谓的匠心,大都出现在市场狭小的国度,没有足够的市场容量,只能不断内卷,在外界看来,就是工艺、包装、品质越来越好,其实,如果货如轮转,谁有功夫去耐心做枝末细节呢?
2023年,无数新消费品牌折戟,原因有很多,但根上是缺乏性价比,消费者智商税缴多了,也会聪明起来,比如,作为代表品牌,钟薛高的“欠薪”危机折射出新消费品牌的集体困境,如今,墨茉点心局门前不排队了、完美日记卖不动了、花西子也因李佳琦的失言遭遇品牌危机、元气森林被围剿、黄太吉早就没了…
新消费品牌大多以小红书等线上平台为营销重地,遵循着一套“爆款+讲故事+线上导流”的模版。但营销背后,往往因性价比不高、线下渠道不稳固而备受质疑。
价格高是新消费的一个痛症。没有积淀,没有规模,只能通过种草来提高价格,当传统巨头看到赛道铺就时,就会借助庞大的制造、渠道、品牌优势,迅速的弯道超车。像元气森林推出气泡水时,其对标的产品是可口可乐,0糖0卡0脂没有技术含量,可乐、统一能迅速跟进,当元气森林4元/瓶的气泡水下沉到线下时,与可口可乐2元/罐相比,完全没有价格优势。
钟薛高也是如此,想进一步提升销量,就要走线下渠道,几年的新品牌,怎么和耕耘了几十年的伊利、蒙牛们对抗?尤其是价格上,必须适合新的客户需求,调低价格反而影响了原来的调性,首鼠两端,让消费者感觉不再香,像喜茶、奈雪为了抢夺低价市场、降低消费门槛,相继告别30元的价格,甚至推出了9.9元低价产品,都是无奈之举。
新消费所谓的高价,其实是建立在尝鲜心理上,有个故事说个好:父辈们看到20块一杯的奶茶,会想到不如喝白开水或买瓶纯净水,新消费则是想到20块的奶茶,我得尝一尝…当价格背离产品时,只有尝鲜而没有复购,这样的品牌怎么可能走远?3年不堪回首的管控,无数家庭的钱包都瘪了,财富的积累需要时间,没有5-8年是难以恢复的,润道学院认为,2028年前,都将笼罩在消费降级的阴影下,新消费行业,甚至所有的行业包括中国润滑油圈,或许都需要活成蜜雪冰城、瑞幸的样子。
1.2025(第11届)中国润滑油品牌峰会暨厂商对接会,7.7-8日,无锡;
2.嘉宾分享内容预告+参会名录;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