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销售的总想迎合每一个客户需求,各地业务员总是把各种各样的需求发给总部,能满足的当然好,不能满足的就和老板说:这个客户关系多么好,把握有多大,必须要做,否则业绩堪忧…
甚至经常遇到客户也这么说:如果推出某款产品或某种包装的产品,一定会大卖的。一些人就抗拒不了诱惑,推出了新产品,结果却发现,客户订了一批货后就没有了下文。
工厂疲以奔命地应付各种非标定制,要做新标签,调整配方,有时候还要开模具,本来几十款产品,做了一年半载,产品变成了上百款,典型的是以前的统一润滑油,SKU多达2000多,什么概念?对应20多亿的销售额,相当于每个SKU年销售才百万,也就是说很多产品根本没有销量,可能连成本都赚不回来。
后来统一弄明白了,开始精简产品,尤其是壳牌收购后的几年里,产品被砍了很多,但统一回归后,产品SKU再次丰富起来,各种联名款、节日款、签名款、无标款、电商款,具体数量没有纰漏,但从官网、平台来看,即使去掉不同粘度的产品算,也足有500+,按财报上公布的22亿,扣除突破、顶峰、代工品牌后,每个系列年均销量在300万左右,算是过了盈亏平衡点。
越是业绩差的业务员,越喜欢满足用户的各种需求,他们好不容易找到一个客户,不管自己有多大肚子,都想吃下订单,能不能做到也顾不上!反正销量是自己的,佣金是自己的,而成本是老板的,和他们无关。而一些新兴企业的老总,耐不住寂寞,有订单就行,不会去仔细核算投入回报,上一款产品,起码要考虑:开模成本、包材费用、配方调整、产品切换、库房占用等。
想避免浪费,减少库存,老板就要痛下狠心,把非标定制的比例压得极低,尽量做标准产品的销售,要求业务员去寻找适宜的客户,比如非标产品首批订货必须达到50万或100万,或者包材费用由客户承担,但达到某个阀值后企业再返还,这样,客户或业务员就会仔细考量。
还可以通过OEM方式来核算产品是否盈利,如果新产品不能盈利,业务人员就没有佣金,甚至承担一定比例的费用投入,从而倒逼业务人员以主人公的方式考虑业务。山东某企业在我们建议下,采取项目制,一个系列成立一个项目部,初期投入由工厂承担,如果半年内没有达到盈亏平衡,就取消这个系列,达到盈亏平衡点后,工厂和项目部利润对半开,如今,已经成功孵化出5个项目部,销量多的超过2000万,少的也有500万+,进入了良性发展阶段。
1.2025(第11届)中国润滑油品牌峰会暨厂商对接会,7.7-8日,无锡;
2.嘉宾分享内容预告+参会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