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产品多样化:不管是基于厂家销售角度考虑问题(新产品价格不透明、打开新的销售通路、纯粹为了利润),还是通路客户的销售需求(终端要利润、产品丰富便于有销售说辞),还是真正的终端硬件差异(不同的变速箱需要不同性能的油、燃气发动机油、各种金属加工用油、环保液压油等),抑或是整体产品的技术进步(换油周期延长,SN Plus,ACEAC5等)。总之,不管出于什么目的,这些年来,大家在市场上看到的新品是越来越多了,各路神仙各显其能,都拿出了自己的本领来招揽生意。
本地企业自不用说了,产品包装多样化、卖点丰富化以及紧跟时代潮流(石墨烯、酯、XX)一直都是他们的长处,但最近几年,发现外资油公司也在这条路上越走越快,有追赶民营企业的趋势,如今年年初的各种合成油炒作升级、SN Plus,这些还不够,最近所谓SUV专用油、我想静静、我想动动的一大串动作。(你们这是录用了杜蕾斯的文案吗?)
好吧,别从技术角度来讨论这事,因为人家本来也没想让你从技术角度看这事,较真就输了。
个人愚见,这不过是整个产业的正常趋势,在产品销售日益同质化的今天,这些过去不愁卖的大家伙们也得放下面子,借鉴牙膏、牙刷、洗发水、杜蕾斯等快销品的营销方式,而且未来会越来越凌厉。SKU会越来越多,这些外企现在正逐步的向民营企业学习和靠拢。
2、服务细腻化:过去,提到外资,大家总觉得,这帮小子们整天五星级酒店住着、飞机飞着、PPT谈着、满嘴撸着纯正的伦敦腔,牛的不行。但事务都是在不断的发展的,现在这帮苦逼们,其实已经和民营企业的同事们差不多拉,一样的高铁、holidayExpress、以及满嘴的唐山English,那些真正有才华的都自己创业去了;
而服务过去一直就是外资的明显短板,在过去的十年内,外资们一直在努力提高各种服务,包括客户感受、技术服务、产品增值服务。这些服务囊括工业客户、主机厂客户以及各种终端的零散客户,这说明,他们也看出来了,未来产品同质化程度越来越高,只有服务才能区分真正的价值。而服务的价值体现还得靠人,人,一个企业最有价值的资产。所以,外资人员有增大的趋势,但工资却有下降的趋势。各大品牌的服务品牌也陆续上马,这几年常看到什么XXAnalysis、XX智造、XSignum、ANAX等等都是争抢服务端的典型。
过去,服务一直是咱们民营企业的长处,但都不是品牌;一旦服务也成为品牌,那么咱们的民营企业就要努力了;服务的标准化、服务质量的考核等都是一套全新的管理制度。虽然这些大象有意向于服务,但论单个客户的服务能力,谁也比不上咱们,毕竟这个大象有很强的灯下黑,最关键的是他们的身段还真放不下。
3、越来越中国化:国人同化别人的能力无人能出其右,在中国做生意,就得按照中国的路数,我们看了大量照搬照抄国外的成功经验,在中国碰一笔子灰的案例,最早如中国革命的李德、IT业的Google、汽车业的PSA等等。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现在整个润滑油行业的体量和规模都不是任何一个国外区域能比拟的,典型的如各种先进的制造设备可能在中国很常见,而国外基本已经没了,如最新的VOITH的纸机、地铁盾构机、各种钢铁连铸连轧设备等等。
中国式生意有很多桌子下面的玩法,但桌子上的生意未来会越来越多,不要一味的报守着老思维(很多老外甚至对中国的认识还停留在80年代),只有不断地了解中国、增加创新意识、突破外国人的思维,未来才能有希望在中国决胜。
有个开玩笑的案例,说老大和老二的风格就是典型差别,有人保守、而有人激进,现实的结果就是敢于创新和挑战的品牌连续十年市场份额高居不下,保守的逐步萎缩。充分认识到国内市场的特殊性以后,只有将中国市场上升到全球的战略高度,未来才可能有希望。过去一味认为洋大人都是对的,这思路未来一点出路都没有,只能越来越窄。应该赋予更多地本地自主权才有助于生意的扩大,这套路怎么好像私营企业开了一个全新的分公司一样,分公司经理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也。
事实上,别说分公司经理,咱们很多的民营企业的基层销售都是一方诸侯,以灵活的方式方法开拓了大量的疆土。效果我看也很好,虽然外企未必学的这么彻底,但趋势却确实如此。
1.2025(第11届)中国润滑油品牌峰会暨厂商对接会,7.7-8日,无锡;
2.嘉宾分享内容预告+参会名录;
发表评论